年仅17岁的小战士,牺牲在了老山前线,他并没有立功受奖,有的只是墓碑上“烈士”两个字,可是您的精神我们会永远铭记,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您血染的风采。 1968年,山东单县莱河镇贾楼村的李庆轩出生,怀揣参军报国的炽热梦想,他等来了命运的召唤。 庆轩打小就爱听村里老兵讲打仗的故事。那些老兵裤腿上的伤疤,在他眼里比任何勋章都亮。10岁那年,村头来了支拉练的队伍,战士们背着枪走过田埂,他追着跑了二里地,直到被娘拽着后衣领拉回家,嘴里还喊着“我也要扛枪”。 1985年冬天,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,刚过17岁生日的庆轩揣着户口本就去了公社。武装部的人看他个子刚过枪托高,劝他再长两年,他急得直跺脚:“我有力气!能扛枪能挖工事,老山那边正需要人呢!”娘知道拦不住,连夜给他缝了双布鞋,鞋底纳得密密麻麻,说“穿这鞋,走再远的路都稳当”。 到了前线,庆轩被分到142高地的猫耳洞。洞里潮得能拧出水,他和战友轮流守着观察哨,眼睛瞪得像铜铃,生怕漏过越军的一点动静。他给家里写信,从不提炮火多凶,只说“这里的山像咱老家的坡,就是石头多点”,还让娘别惦记,“我学会了煮面条,比家里的红薯粥香”。 1986年3月的一个傍晚,越军的炮弹突然砸向阵地。庆轩正帮战友包扎伤口,一块弹片呼啸着飞来,他想都没想扑过去,把战友按在身下。等硝烟散了,战友从他怀里爬出来,才发现庆轩后背的血浸透了军装,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家书,纸上“娘,等我回家帮你种麦子”几个字被血晕开,糊成了一片。 战友们把他埋在高地的向阳处,坟头插了根他用过的步枪,枪托上还缠着他娘缝的布条。没有军功章,没有表彰大会,只有同村的兵在他坟前哭:“庆轩,你说要看着咱把阵地守住,我们替你看着呢。” 后来,村里收到部队寄来的烈士证明,庆轩娘捧着那张纸,摸了又摸,没哭,只是念叨“俺儿没丢人”。每年清明,她都让庆轩的弟弟去老山看看,带把那里的土回来,撒在自家的麦田里。 有人说,没立功的烈士,是不是被忘了?可142高地上,后来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,都知道有个山东小伙,17岁,为了救战友没了。他们巡逻时会特意往庆轩的坟头添把土,说“庆轩,今天太平,你歇着”。 17岁的年纪,本可以在课堂上写字,在田埂上追蝴蝶,可庆轩选择了把生命定格在猫耳洞旁。他或许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,可那份在炮火里不假思索的扑挡,那份“我要守在这里”的执着,不就是最该被铭记的模样? 共和国的旗帜上,到底有多少这样的“无名”色彩?他们没被写进功劳簿,却用年轻的生命,把“守护”两个字刻进了山河里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评论列表